晦涩

彳亍

老生常谈 心灵捕手-《good will hunting》


桑恩摘下了眼镜,看着眼前的青年,他很随意地弓着背斜坐在书桌上。


“这不是你的错。”他说。


青年低下头,皱着眉,垂下眼帘看着右下方,不耐烦道,“是,我知道。”


“看着我,孩子,不是你的错。”凝视着威尔,桑恩重复。


威尔不得不抬头看向他,听罢,很夸张地抿了抿嘴,又皱了皱鼻子,以示自己懂得并且毫不在意。他看着桑恩的鞋子说,“我知道。”


“这不是你的错。”这一次青年的视线别无选择地移向桑恩的眼睛。他挑了挑眉,试着笑了一下,说,“我知道啊。”


“你不知道。这不是你的错。”桑恩靠近了青年。他逼得威尔不得不不自在地站了起来。


“这不是你的错。”第四遍。


“不是你的错。”第五遍。


“别整我。”威尔皱眉看着桑恩,抿嘴摇头,仿佛在表达一种警告。


“这不是你的错。”


好像胸膛突然被针尖刺痛,威尔突然出手狠狠推了一下桑恩,他盯着桑恩的衣领强调,“别整我好吗?不要是你。”


桑恩又一次逼近了他,嘴巴里重复着那一句咒语。“这不是你的错。”


威尔挥舞的双手不得不停下来,他难以自制地捂住嘴巴。他感到难过,他开始呜咽。


“这不是你的错。”桑恩低语着,他按着威尔的脖颈,把他按到自己怀里来。


这个原来不可一世离经叛道又狂妄自大的青年紧紧抱住他,终于无法控制地痛哭起来。


“去他们的,好吗?”桑恩拍拍他的背,安慰道。


 


 


我一直知悉,自负和自卑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,这两种性格缺乏着同一种东西。


威尔可真是一个狂妄的青年,虽然他有狂妄的资本。他说话咄咄逼人,完全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。他有时候浑身是刺,也游戏人生,仿佛要把想要给予帮助的人全部赶走。这个时候的他,也并不想改变这样的状态。


 


我竟能感同身受。是的,这样一种二十多年来形成了的人格,这样一种自己在生活中一直在依靠的思维方式,当有人非得指责你不对、不好,要你改变,还必须要你去看心理医生,你会产生一种抵制的心态和行为,因为已经感觉到对方侵犯了你——我过往的经历筑起的自成一系的高楼,你凭什么强迫我推倒重来呢?


 


然后Skylar出现了。两人可谓一见钟情。


这很重要,但现在只是一根引线,生活还是它原来的样子。威尔依然抵制心理医生,直到桑恩医生在湖边跟他谈话:你看过很多书,但不可能只通过一本书、一幅画就了解某个人。我也是。如果你不开口谈论你的事情,我也无法理解你。


威尔沉默了。对,他之前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,根本没有表达自我的心情。因为他不需要——不,(我觉得)是因为他不觉得那些人真的在意自己在想些什么,那些人也并不见得尊重他的想法,所以才没有必要。


 


我经常感受到,这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是渴望被倾听、渴望被接纳的。有的时候人们的孤独,只在于没有合适的倾诉的对象。当你吐露的真心话语,并不能得到对方同样的反馈的时候,那种被拒绝感是深刻的。我们每个人作为一座孤岛,怀揣着收获共鸣的愿望,正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人。而有的时候在社交网络这样提供沟通便利的工具上,却恰恰可能缺乏那一种倾听的耐心。当所有人都在张大嘴巴谈论着自己,却没有人愿意驻足辨认这些声音的时候,这个喧闹的世界,反而像一片寂寞的荒原。


所以在这种时候,有一个声音说我愿意倾听你、了解你,总会感觉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幸。


 


之后的会面,威尔慢慢能够谈论自己。他和Skylar约会了一次之后,迟迟不再见面,甚至即使已经拨通了,也会在一番沉默后挂掉。会面中桑恩谈到自己深爱的妻子,威尔不由也讲到自己的约会进展。他说不想再继续约会,害怕Skylar没有自己原先认为的那么聪明美丽。桑恩却立刻就能戳破威尔的内在想法:他是害怕自己没有Skylar原先认为的那么聪明那么好。而结合之后的剧情,我甚至觉得,威尔害怕的是真正展开一段亲密关系,即使自己很喜欢她,但他要先推开她,从而杜绝可能会被她推开的悲惨结局。桑恩讲到妻子的很多小缺点,两人大笑,说正是这些小缺点,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。桑恩用这些美好,鼓励威尔踏出了这一步。


“你有灵魂伴侣吗?如果你不踏出一步,你永远也不会收获这样的人,因为你只看到负面的事。”


矛盾的最大激化在Skylar请求威尔和自己一起去加利福利亚的那一夜。威尔不愿意去加利福利亚。他害怕去了之后,Skylar不再喜欢他。威尔异常激动,为了避免这种可能,他在这一天晚上就直接开口说,我不爱你了。


那之后在蓝勃教授的办公室里,威尔也口无遮拦。他实际上不敢去做自己应该做的工作,也不敢爱一个深爱自己的姑娘。


改变的契机在哥们查克的手上。查克坦言威尔不该继续做搬砖的活计,坦言威尔这么逃避,不是对不起他自己,而是对不起他身边这些朋友。


威尔动容了。他终于重新找到桑恩医生。这一次,一句重复的宽慰击溃了威尔所有的防线。他以此滋长的建筑,那生长了二十多年一度难以改变的应激反应、行为特征,终于被推倒重筑。被捂住的疮口流出的脓水化作泪水肆意流淌,泪落之后,才现晴天。


“这是你想要的吗?”


“是的,我想是的。”


“好,祝贺你,孩子。”


威尔终于走出了自己画地为牢的圈。在影片最后,他开着朋友们送的21岁生日礼物——一辆车——去加利福利亚寻回自己的爱人。


 


回顾威尔的治愈过程,总让我想起那句话,我们成年后所选择的经历,都是为了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。这话听来消极,在某种程度上却让人觉得格外正确。


童年遭受毒打和抛弃的经历,教会威尔的自我将依恋他人、与人交心的欲望压抑下来。为了避免自尊再次被伤害,为了占尽主动,他必须抢在别人之前先离开,因为被抛弃会否定他自我的价值,这种痛苦沉重得让人无法承受。他不信任别人,不敢信任别人,所以一开始面对各种心理医生乃至桑恩的时候,这种应激源在这样的个性(应激中介变量)下,使他产生的都是敌对与攻击的应激反应。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内心,因此以进为守,要刺痛桑恩来保护自己。童年缺乏的所有安全感,他从社会地位不高但是相当义气的哥们儿的身上找回。那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,因为离开这里他将再无安全感可寻。


童年的痛苦这个化脓的疮口,自我将它压抑在意识之下。就算不小心被至爱之人触碰,都只能通过愤怒和攻击逼退那颗真心,以求维持眼前溃烂的平静。人们恐惧的是未知。所以只有揭开痛苦、直视痛苦,清理掉腐烂的肉、感染的血,新生的皮肤才能够生长出来。这也是那一句“不是你的错”,格外叫人动容的原因。


威尔喜欢上Skylar,她让他原本偏执孤独的人格之塔开始动摇。威尔认识了桑恩,他给了他新的砌墙用的砖瓦。威尔的好哥们儿查克,首先一脚踹开这灰尘扑扑的窗户,放阳光一点点爬进塔里。


 


但威尔可是个数学天才,不是吗?


影评里有人说道。威尔可聪明极了,所以Skylar也喜欢上了威尔,所以威尔才被蓝勃发现,而蓝勃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室友桑恩医生来做心理咨询。因为他是个天才,才被一直这样跟进着,关心着,不放弃。


是啊,某种程度上是的。这部电影的故事,用一个数学天才作为主角来讲述,逻辑会更为严密,起码剧情更加吸引眼球。而其实,有更多的普通人并没有得到这样的关注,他们在密不透风的囚笼里挣扎着。


想到那个被老师责骂之后冲出窗口的中学生,想到那些站在高楼天台边缘俯瞰的大学生。想到一部电影,《瑞士军刀男》。主人公在荒野求生时,将内在的人格投射在曼尼身上,而曼尼其实是一具尸体。然而这部电影其实却又是喜剧的、温暖的,即使它讨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注定无法理解的孤独,却又带来一种内心深处的感动。曼尼是汉克心中真实的自己,汉克是别人眼中的自己。曼尼喜欢放屁,而汉克告诉他回到文明社会绝对不能这样做,因为大家讨厌,然而在荒野,曼尼却屡次靠这样的技能救了汉克。回到文明社会后,汉克说自己是个低俗丑陋的人。这是种影射,曼尼是汉克心中自我的价值,而汉克是其他人评判的自我的价值。汉克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,而他人的评价又让汉克觉得自己只是个粗鄙之人。在影片最后,曼尼真的沉寂了,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。但汉克把他又抱回沙滩边,在曼尼耳边低声说了一句话。曼尼听后再次放起屁来,他像海上摩托一样像海深处航行,抬头冲着海岸露出微笑。这正隐示着汉克选择承认自我的价值,最终是一条自愈之路。


所以,自己要喜欢自己,然后就会发现,爱也眷顾了自己,幸福也会来光临。


自救和求助,都是必要的过程。说到底,人生最重要的命题,是如何与自我和谐相处、和世界和谐相处吧?



以孤独之名。


评论

热度(51)